本网站使用饼干,标签和跟踪设置来存储信息,帮助您获得最佳的浏览体验。 忽略这个警告

搜索结果

你现在看到的是1-1060项目

  • 作者或编辑:Peter J. Jannettax
  • 按访问进行细化:全部x
清除所有 修改搜索
限制访问

介绍

三叉神经痛

Peter J. Jannetta

完全访问

Peter J. Jannetta

限制访问

Peter E. Sheptak和Peter J. Jannetta

通过显微外科技术,采用两阶段枕下经颅入路对23例患者进行了巨大听神经瘤的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率。18例(78%)患者恢复正常活动或全职工作,获得良好结果。5名患者(22%)术前有残留的神经功能缺损,导致活动水平降低。除了一个人之外,所有这些人都能照顾自己。所有患者均未因手术而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17例(74%)患者保持面神经解剖完整。手术技术,手术发病率和结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强调了该技术的潜在优势。

限制访问

Charles W. Morgan和Peter J. Jannetta

一种尖端的双极神经刺激探头已被开发出来,并已被证明在颅神经的颅内手术中特别有用。

限制访问

Aage R. m . øller和Peter J. Jannetta

对67例面神经在脑干出口处连续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术中面肌电图(EMG)反应进行监测。在手术开始时,电刺激面神经的颞支或颧支引起肌电图活动的爆发(自兴奋)和自发肌电图活动(痉挛),所有患者均可从颏肌记录到。部分患者在切开硬脑膜或打开蛛网膜后自发性活动和自体兴奋消失,但面神经颞支的刺激引起颏肌(侧展)电可记录的活动,潜伏期约为10毫秒,直到面神经减压,除一名患者外,该患者在打开蛛网膜膜时自发性活动消失。

当面神经减压时,44例患者的侧移性活动完全消失,16例患者的侧移性活动大大减少,7例患者在手术结束时仍存在,强度与开颅前大致相同。在这最后7个病人中有4个在手术后2到6个月痉挛的改善仍然很小;这4例患者接受了再次手术。其余3例患者中,2例分别在3个月和7个月的随访检查中没有痉挛,1例有轻度痉挛。在16例因减压而侧展反应下降但手术结束时仍存在的患者中,14例无痉挛,2例再次手术,最后一次检查时有轻度痉挛。44例患者的外侧扩散反应完全消失,42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和13个月无痉挛,2例患者偶有轻度痉挛。

监测面部肌电图反应现在被作者在手术期间常规使用,以缓解半面肌痉挛,并与监测听觉功能同时进行,以保持听力。评估了同时监测头皮电极记录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直接从第八脑神经记录的复合动作电位的有效性。

限制访问

Aage R. m . øller和Peter J. Jannetta

对面肌痉挛(HFS)患者的面部肌肉及其进入脑干入口附近的面神经进行记录。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在HFS患者中常见的联动性是否与假定的病变部位(面神经根进入区(REZ))的外源性传播有关。当电刺激面神经下颌支时,术中可记录到眼轮匝肌的反应。最早反应潜伏期为11.03±0.66 msec(7例患者平均反应±标准差(SD))。在同样的刺激下,可以从靠近REZ的面神经记录到相应的反应;反应潜伏期为3.87±0.36 msec。在同一位置刺激面神经,眼轮匝肌会产生反应,潜伏期为4.65±0.25 msec。因此,刺激面神经下颌缘支时眼轮匝肌最早反应的潜伏期(11.3 msec)大于刺激点到面神经REZ和面神经REZ到眼轮匝肌传导时间之和(8.52±0.38 msec)。因此,我们认为眼轮匝肌对面神经下颌支刺激的最早反应不太可能是面神经在REZ附近位置的“串扰”的结果,而面神经损伤引起的HFS更有可能是面神经运动核的反射活动的结果,可能是由类似于引火的机制引起的。

Baidu
map